摘要
微逆的渗透率与市场空间测算
微逆企业间的差异性与行业壁垒
(1)公司对比:
①市占率:国外一家超70%,国内分别4、4、1%,提升空间巨大;
②产品:国外多年优化一拖一产品,国内企业先凭一拖四等产品错位竞争拓展市场,再逐步优化一拖一产品;
③盈利:国产供应链体系+更低人力成本使国内企业净利率大幅领先国外;
④渠道:国外渠道类型和数量丰富,各企业均有自身核心客户;国内销售地区分散,国外分别集中在美国和巴西市场,主打经销商和安装商类大客户。
(2)行业壁垒:
①能力:微逆的进入门槛较组串式更高(拓扑结构较组串更复杂且差异性大+质保期限起步10年&高端市场长达25年+只换不修客户分散因此售后成本高);
②意愿:组串式企业抢夺微逆份额的意愿不强(可以做关断器、优化器,纯增量);
③时间:其他企业即使开发出微逆产品,其影响也要多年(≥3)后才能体现。
1、微逆渗透率为什么会提升?怎么看未来增长空间?
(1)产品特点:
为提升发电量而生;
属于MLPE系列产品之一,但功能多于关断器、优化器。
(2)渗透率提升:
安全性:欧美已有低压快速关断要求,国内逐步转型;
经济性:20kW以下初投成本低于组串+优化,3kW以下低于组串+关断;若发电增益在10、15%,则微逆在10、20kW以下IRR高于组串;
组件级运维:户用可单人安全便捷运维,工商业可带来1pct的IRR提升。
(3)市场空间:
预计2025年微逆行业将有452亿元市场规模,5年CAGR=44%(行业装机CAGR=33%);
预计2025年美国、欧洲、中国、巴西、澳洲分别占40、29、14、6、4%。
1.1、产品-与集中式、组串式对比:最初的开发目的是提高每块组件输出功率
1.1、产品-与关断器、优化器对比:同属组件级电力电子控制代表产品,但微逆功能更多
与微逆功能类似的还有关断器、优化器这两种MLPE产品,其中:
(1)关断器可实现组件级快速关断,解决施救风险。与组件数量配比一般为1:1或1:2
(2)优化器可实现最大功率点追踪、组件级快速关断与运维。与组件数量配比一般为1:1
与上述产品相比,微型逆变器与组件并联接入系统,因此系统中仅存在60V左右的直流电压,彻底解决了由于高压直流拉弧引起火灾的风险;同时,每块组件都有独立的MPPT,可单独进行控制,既提高了单块组件的发电量,又具备组件级关断&运维功能。
1.2、渗透率-提升原因1:对安全要求提高-欧美已有低压快速关断要求,国内逐步转型
首先是安全性方面,根据美国NEC2017政策要求,所有户用装机都要配置组件级关断设备,以保证事故后直流端电压能降至80V以下,避免火灾时的施救风险。加拿大、欧洲、泰国等地也有类似要求,同时中国、澳洲的标准也在往更安全的方向引导。
初始投资成本:随着高功率组件逐步成为分布式市场主流(2018年在300W以内,2020年提升至450W,2022年已有不少客户采用了600W,单个微逆承载的功率翻倍,成本大幅降低),以及一拖四微逆产品的大规模推广,当前微逆价格在低功率段已经具备较强的竞争力。
假设:一拖四微逆价格0.75元/W,关断器0.15元/W,优化器0.45元/W。
1、微逆与组串+优化:在20kw以下,微逆的单瓦价格较组串+优化低,经济性更高;20kW以上时微逆更贵。
2、微逆与组串+关断:在3kw时,微逆与组串+关断的单瓦价格同为0.75元/w,因此在3kw以下,微逆更具经济性,3kW以上时微逆比组串+关断方案更贵。
3、微逆与单组串:由于微逆构造与组串不同,因此单独比较时微逆成本一定更高。
IRR对比:
计算25年期IRR,假设微逆因弱光响应更好,早晚比组串多发电1%,且微逆与组串+优化在不同遮挡(可能是云层、灰尘或树木等)场景下分别能带来10%、15%、20%(一般在5-30%)的MPPT发电增益。
1、10%的MPPT发电增益:10kw及以下的发电功率,微逆IRR高于组串式的各方案,10kW以上时性价比偏弱。
2、15%、20%的MPPT发电增益:在20kw及以下时,微逆IRR均高于组串式的各个方案。20kW以上时,微逆相较组串+优化的方案性价比偏低。
最后是组件级运维方面,由于微逆与组件之间是1对1的电流、电压、功率监控,因此不仅可直观地看到每块组件的发电量,还能在发电量受损时及时定位问题,并可轻易实现单人安全便捷运维。
同时,得益于微逆的精准定位,在运维工商业电站时也可以减少故障排查时间,降低发电损失,运维成本比一般逆变器可降低2分/W/年左右,带来1pct的IRR提升。
假设:
假设全球装机从2020年的130GW提升至2025年的550GW,5年CAGR=33%。分布式装机占比从2020年的33%提升至2025年的47%,考虑在全球装机中,约20%为20kW以下项目,这部分换用微逆的概率较高,预计微逆渗透率有望从8%提升至25年的24%(保守)、30%(中性)、35%(乐观)。
结论:
我们预计三种预期下2025年微逆的需求量分别为63、78、91GW,若微逆均价降至0.7元/W,则分别对应452、555、647亿元的市场空间,CAGR=44、50、55%。
随着下游客户对安全性的重视、对组件级运维的需求增长,我们预计全球多个地区均会有微逆渗透率提升的情况:
美国:2021年分布式市场中国外市占率已达46%,预计25年微逆渗透率可达55%,由于主要使用一拖一和一拖二,预计25年单价在1元/W左右;
欧洲:此前对微逆产品的接触少,随着22年的大批量应用,预计渗透率将快速提升至40%,一拖二、一拖四均有应用,预计25年单价在0.7元/W左右;
澳洲:随客户对微逆认知度提升,渗透率有望达25% ,一拖二、一拖四均有应用,预计25年单价在0.6元/W左右;
巴西:预计25年渗透率可达25%+ ,以一拖四需求为主,预计25年单价在0.6元/W左右;
中国、印度和其他:对价格敏感度相对较高,预计25年渗透率分别达15(考虑整县推进)、10、10%,以一拖四需求为主,预计25年单价在0.5元/W左右。
前述测算主要考虑中国市场没有组件级关断强制性政策、只有整县推进的项目需求,但是BIPV作为近几年快速增长的需求,也会对中国市场微逆渗透率的提升有重要作用,为此我们做测算如下:
存量:预计25年BIPV装机可达25GW。具体测算为:假设公共建筑、工商业厂房建筑密度分别为42%、45%,改造比例参照整县推进,分别设定在45%和30%。参照碳达峰行动方案中对再生能源建筑8%覆盖要求,2025年公共建筑和工商业厂房实现改造面积分别问1.65和1.96亿平米。
依据中信博支架方案描述,存量工厂屋顶的改造可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情况下进行,因此预计25年工商业、公共建筑改造渗透率分别达50%、25%。
增量:预计25年BIPV装机可达6.5GW。具体测算为:取近三年新增建筑平均值为2021年新增建筑面积,并假设该新增面积每年减少3%。按十四五碳达峰行动计划,2025年新增建筑光伏安装率将达到50%,考虑到BIPV对工商业用电企业的经济性,预计2025年BIPV在工商业和公共建筑中渗透率达50%。
合计:预计25年BIPV装机可达32GW 。
由于BIPV对安全性的要求更高,且运维不便,因此其中或有30%客户采取微逆方案,对应微逆需求量10GW。
2、公司对比&行业壁垒
(1)公司对比:
市占率:提升空间巨大;
产品:国外优化一拖一产品,国内企业先凭一拖四等产品错位竞争;
盈利:国产供应链体系+更低人力成本使国内企业净利率大幅领先国外;
渠道:国外渠道类型和数量丰富,各企业均有自身核心客户;国内分别集中在美国和巴西市场,主打经销商和安装商类大客户。
(2)行业壁垒:
能力:微逆的进入门槛较组串式更高;
意愿:组串式企业抢夺微逆份额的意愿不强;
时间:其他企业即使开发出微逆产品,其影响也要多年(≥3)后才能体现。
2.1、公司-市占率对比:国外一家超70%,国内分别4%、4%、1%,提升空间巨大
首先,从销量来看,国外远超国内各企业,2021年国外销售了1045万台微逆,国内微逆厂商分别仅40、42、10万台,即使按1台一拖四=4台一拖一进行折算,差距也有5-10倍。
其次,从收入端看,根据前文测算,2021年全球微逆市场空间预计在121亿元,其中国外一家企业收入达88亿元,市场份额达到70%+,而国内收入分别5.1、4.5、1.1亿元,市占率仅分别为4%、4%、1%,提升空间较大。
产品方面:国外的一拖一产品领先但功率提升慢,国内企业在一拖二、一拖四等产品上错位竞争已具备优势。
产品类别:国内产品功率段丰富度明显优于同业,推出了一拖二、一拖四、一拖八产品。由于美国小功率的屋顶光伏项目较多,且国外偏好打造AC组件,因此目前重心在一拖一上,无一拖四、一拖六产品,品类上相对落后。此外,同样做一拖一,国内企业已经推出400W、500W的产品,而国外仅有350W,在巴西等地区竞争力较弱。
产品参数:国内多个产品功率密度优于同业,国外在产品减重上大幅领先同业,国内企业普遍更早适配大电流组件。
(1)功率密度越高,单瓦产品所耗费的原材料成本越小,安装与运输越方便。
(2)转换效率越高,发电量越大。
(3)与组件适配性,当210大电流组件推出后,国内企业更早发布了适配大电流需求的微型逆变器产品。
盈利能力方面:国内>国外。
国内毛利率领先行业平均水平,并呈上升趋势,主要系:
1)公司全流程可控,自行设计、制造、销售,省去代工部分利润。
2)业务规模增长为公司带来了规模效应。
3)新推的一拖四产品集成度更高,更加稀缺,其放量带动毛利率提高。
由于微逆成本中材料占比高,费用受职工薪酬影响大,因此国内的进口材料供应链体系天然成本高于国内企业,同时海外员工人力成本也高于国内,因此近两年与国内企业净利率水平已经拉开了差距。
我们分析主要是以下原因所致:
1)代工:加工费占比例,一方面可享受加工部分利润,另一方面在规模扩张时,可通过规模效应降本,带来更高盈利空间。
2)功率密度:原材料耗用少,毛利率更高。
3)业务协同:逆变器业务与电气成套设备存在较强的生产协同效应,如材料采购协同可优化投入成本,生产制造协同可协调生产安装过程,从而降低逆变器的单位成本。
4)销售地区:在美国市场的微逆销售收入占比较高(21H1达35%),毛利率较低。
5)定价:通过子公司向当地客户销售微逆产品,把进口关税、运输成本等支出计入产品的销售成本,拉低了毛利率。
渠道方面,主要从地区、数量、质量去对比。
首先从渠道商类型上,涵盖了经销商、安装商、终端业主等各类渠道,网上商城为独有渠道,可以看出龙头企业在渠道布局的深度上较为领先。
其次在渠道商数量上,国内耕耘多年,远超国内企业,也有较好的布局。从核心客户看,国内有核心客户支持。
由于微逆行业整体盈利水平较高,且资产轻、初始投入少,因此市场普遍担心行业内各企业的营收、利润增长持续性受到其他逆变器企业的影响,我们认为要进入微逆赛道并做到头部,对新玩家来讲有能力、意愿和时间三个维度的考量,具体分析如下:
能力:微逆的进入门槛较组串式更高。(1)从产品开发角度看,微型逆变器与组串式、集中式的架构不同,研发产品需要另一套思路;(2)从售后成本角度看,微逆的封装为灌胶方式,一般售后只换不修,而分布式装机过于分散,售后成本高;(3)从客户获取角度看,微逆产品质保10年起步,高端市场需要25年,下游客户对品牌的忠诚度以及产品可靠性要求较高。
意愿:组串式企业抢夺微逆份额的意愿不强。(1)微型逆变器与组串式逆变器在户用市场是直接竞争关系,一方面对下游客户进行宣传引导时不易转型,另一方面会面临企业内部此长彼消的情况;(2)为实现组件级关断功能,组串式企业可以增加关断器或优化器,对关断器或优化器进行开发可以提升自身产品价值量。综上,相较做微逆,大部分企业的更优策略是做关断器或优化器。
时间:参考国内2009年具有微逆技术,2011年推出第一代产品,可推断国内其他企业进行产品开发也需要2年甚至更长时间,同时在客户端进行推广并获得认可也需要几年时间,再加上产品需要进行多次迭代才能赶上当前其他企业水平(国内企业做一拖一产品10年尚未能超越国内),因此我们预计其他企业即使开发出微逆产品,其影响也要多年后才能体现。
最后,即使是其他龙头切入微逆赛道,我们认为短期依然难以侵蚀现有龙头企业的份额,而且龙头的进入恰好说明这一赛道前景更好,从做大蛋糕角度看应是利好行业内各企业。
3、估值
4、风险提示